
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,响应国家扎实推动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振兴的号召,全讯600cc大白菜“绿碳乡兴”乡村振兴实践团近日走进马鞍山含山县环峰镇褒山陈沃民宿度假村,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团队以红色精神为指引,扎根田野、贴近群众,在实地调研中探寻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。
长久以来,许多乡村囿于“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”的单一经济模式,面临农耕收入有限、青壮年外流、乡土文化式微的困境。旅游业的引入,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山门:闲置老屋变身精品民宿,“沉睡资产”化为“增收活水”;祖传技艺转化为非遗体验项目,“指尖技艺”对接“市场需求”;田埂瓜果、山野药材,也借力“乡村采摘”“农产文创”,跳脱传统供销链条,直达城市餐桌。
陈沃村并未止步于简单的“农家乐+门票”模式。在市场需求与乡土特色的碰撞中,一种更具生命力的形态应运而生:民宿升级为融入在地文化的“生活体验馆”,游客可学做农家菜、参与节气仪式;非遗传承从“静态展示”走向“活态体验”。这种蜕变并非割裂传统,而是让农耕文明与民俗传统成为新经济的深厚根基与独特灵魂。
(摄影:李思柔)
(摄影:李思柔)
红色引领下的实地调研:解码文旅发展的“破与立”
传承革命先辈“实事求是、深入群众”的作风,调研团将“听真话、察实情”作为首要任务,聚焦陈沃村“文旅+乡村”发展模式展开深度调研。
与旅游业负责人汪涛涛的座谈中,团队详细了解到村庄发展的核心路径:以“乡村旅游+老年康养”“民俗体验+自然观光”为定位,依托褒禅山自然景观与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文化IP,打造露营烧烤、农家大锅饭、研学作画等特色项目。80%的村民通过土地租借、景区务工等方式参与其中,村委会与合作社牵头形成“村集体+企业+农户”的利益联结机制。为扩大影响力,村里正联动周边村落“抱团发展”,计划通过联合举办龙虾啤酒节、丰收节等活动形成区域合力。
调研团中也发现了其“发展瓶颈”:人才缺口突出,懂运营、善策划的专业人才稀缺;资金投入不足,部分基础设施升级滞后;文化主题融合生硬,田园景观与王安石历史故事尚未形成有机呼应。针对这些问题,团队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具体建议:在村口打造“王安石文化长廊”,用壁画还原《游褒禅山记》场景;开发以村庄“树叶形俯瞰图”和含山绿眉茶叶为元素的文创产品,强化品牌标识;培训村民担任讲解员,既解决就业问题又扩大文化传播范围。
(摄影:王浩楠)
(摄影:李思柔)
(摄影:陈咏)
(摄影:王浩楠)
红色初心驱动的民生体察:聚焦群众需求的“细与实”
秉持“为民服务”的红色初心,调研团将目光投向民生细节,用脚步丈量乡村发展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在交通设施调研中,队员们用卷尺测量道路宽度、记录坑洼位置:村内主干道虽已硬化但仅3-4米宽,两车交汇需减速避让;外部连接乡镇的水泥路的部分路段因农用车辆碾压出现裂缝,雨天会出现积水;村内无专用停车场,大型活动时车辆只能停靠主路两侧,可能会出现交通拥堵。公共服务方面,便民商业设施仅有村外乡镇干道上的一家小型超市,村民反映“买日用品要跑远路”。
队员们还深入村民家中走访,倾听最真实的声音。“旅游开发是好事,但村里没跟我们开过会商量,旅游收益分配也不清楚。”多位村民的反馈让团队深刻认识到:乡村振兴不是“单向输出”,而是要像革命年代“发动群众、依靠群众”那样,建立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机制。为此,团队在调研报告中专门增设“村民参与机制”章节,建议村委会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,公开旅游收益分配方案,让村民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。
(摄影:王浩楠)
红色担当凝聚的实践行动:融入乡村肌理的“行与思”
以“实干担当”的红色精神为指引,队员们不仅是调研者,更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。
在共享菜园里,队员们拿起锄头除草,烈日下的劳作让他们切身感受到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”的深意。“以前只在课本里学‘粒粒皆辛苦’,亲手干活才懂农耕不易,也更理解村民对土地的感情。”队员擦着汗说。在老年餐饮服务中心,大家排队体验“五元两餐”的流程,观察食材采购、烹饪卫生等细节,建议中心增加遮雨棚、改善照明,让老人用餐更舒心。
这些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:乡村振兴既要“宏大叙事”,更要“微观关怀”。就像革命先辈用“绣花功夫”做好群众工作,今天的乡村发展也需要在每一条路、每一个快递点、每一次村民会议中倾注心力。
(摄影:李思柔)
(摄影:王浩楠)
此次实践活动,是600全讯白菜官方网站学子践行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生动体现。团队表示,将整理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,把陈沃村的发展经验与现存问题反馈给当地政府和村委会。坚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,以红色精神为动力,青春力量必将与乡土智慧碰撞出更灿烂的火花,让陈沃村这样的乡村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撰稿:付长浩 魏彬
核稿:王鹏
编辑:赵云川
审稿:王会社